2004年10月8日 星期五

極端化

人們進行語言溝通時,常常有極端化的現象
也就是以兩極化的觀點,看待和描述世界
認為事情不是好、就是壞;不是聰明、便是愚笨.....等等
事實上,許多事情都是處於中間地帶
不是那麼好、也不是那麼壞;不是全黑、也非全白;
有點聰明、又不會太聰明,有點笨、又不是太笨
尤其是個人處於強烈的情緒狀態時
語言極端化的現象更為明顯
特別是憤怒時,人們常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,口不擇言
用最極端負面的字眼來形容對方
這些非常負面的話當然十分傷人
也可能使雙方的關係瀕於破裂
而一旦冷靜下來之後
才為自己那些惡毒的話感到懊悔不已 --選自 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

最近為了通職課程的報告 讀了很多關於溝通的書籍
從其中選上面這段話當做自己前些日子生活的註解
這次想換個方向來思考
選了一個看似無關的話題來切入
「動畫與電玩」
從小就是電視兒童
對這方面也算是稍有了解

大概在我很小的時候吧
那時候的卡通劇情結構都很簡單明瞭
主角這一邊的角色代表的一定是“我們是正義的一方~~”
而另一邊的角色就一定是獐頭鼠目 意圖征服全世界的壞人
簡單來說 不是好人就是壞人 不是同伴就是敵人
像無敵鐵金鋼就是最明顯的例子
其實小學四年級以前的小孩大多也是這樣
簡單地把世界分成好人、壞人

曾經玩過一款遊戲
原本以為只是單純勇者討伐魔王 拯救世界的劇情
沒想到打倒魔王後才發現 魔王是他們族人唯一的希望
魔王所做的每一樣事情都是為了拯救他的故鄉 他居住的世界
而自己所扮演的勇者對對方而言反而是一個魔王呀
這樣一來 自己的所做所為到底是對是錯呢?
當然 答案不是單純“對”“錯”可以回答的
那是我第一次體會 這世界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

長大以後 慢慢接觸了一些關於戰爭題材的作品
才了解到這世界並不是好人壞人這麼單純
在戰場上所殺的每個人都是敵人
但是卻可能是一位慈祥的父親 一位友愛戰友的好長官
一段我很喜歡的台詞是這樣寫的:
「在戰場上 沒有誰對誰錯 只有立場不同 敵我共同懷抱的是活下去的勇氣」

世上絕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處於灰色地帶
依每個人的生活背景、認知結構、價值觀、期待的不同
而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解讀
如果因為對方抱持著與自己不同的想法
就認定對方是敵人 這種想法未免太過於極端?
只可惜這種非友則敵的想法
在這幾年台灣的社會裡有急速擴張的趨勢
呃....姑且不談論政治
就算是在自己日常的生活裡頭
慣於這種極端化思考模式的人也越來越多
對照我節錄的文章中所陳述的
「個人處於強烈的情緒狀態時
語言極端化的現象更為明顯」
推衍到現今的社會現象
是不是代表我們的社會已經累積了龐大的情緒壓力 隨時有爆發的可能
所以語言極端化的現象才會如此明顯 而且迅速漫延呢?
我想這是相當值得深入去思考探索的問題
帆 寫於04年入秋微涼的深夜